|京ICP备14027590号-282

佘思阳 考研焦虑为何日益提前

曾经,考研是大部分本科生到了大三才需要抉择并努力的事情。然而,近年来考研焦虑却不断提前,大一便立志考研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大学生还未步入大学便早已为四年后的考研而焦虑。本文试从信息时代,社会环境和大学生自我发展需求三个角度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究。

网络催化:

大学生过早接触到海量的考研信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的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信息来源。因此,考研信息的壁垒几乎被打破。曾经,大部分本科生们可以无忧无虑地度过自己的大一大二,直到大三才被学长老师提醒要着手考虑考研。

但如今,互联网代替了身边的长辈进行这一提醒,在大数据算法的助攻下,信息茧房中的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密密匝匝的考研信息包裹着,例如“大四学姐的忠告:考研要趁早”“放弃考研,我有多后悔”。只要落入标题党的陷阱,甚至只是无心点开一次,此后此类考研信息便愈发不可收拾地频繁且精准地出现在各大软件中。海量的信息与精明的算法的组合最擅长的便是创造和培养欲望了,培养一个应届毕业生的考研欲望亦不在话下。

社会强化:

文凭主义盛行以及社会的竞争加剧

2022年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57万,较2021年增加80万

,为10年前的三倍。考研竞争的日益激烈不光直接反映了文凭的通货膨胀也从侧面体现出来社会竞争的残酷。

研究生学历已然成为许多工作的敲门砖。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中的解释是:教育学位是一种体现社会地位的通货,可以用来交换获得工作的机会;与所有的通货一样,当供给不断增加而货物却有限时,价格就会飞升(或购买力下降)。在这里,人们追求的是不断减少的中产阶级工作职位。教育通胀基于自身而发展;在每一个攻读学位的个体看来,面对学位贬值,最好的回应就是获得更多的教育。因此,面对报录比的持续攀升,大学生不得不早早地进入考研的赛道开始努力,企图在激烈的学历竞争争取一些先发优势。

然而,也有一批人的考研焦虑的产生不是为了赢得社会竞争,反而是为了逃避。他们也早早地立志考研并为其困难程度而焦虑,但考研对他们来说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逃避残酷的社会竞争、暂缓就业的避风港。从本质上来说,这种考研焦虑实则是一种精明的懒惰、一种延迟满足,用本科的焦虑换取本科毕业后三年的“轻松”。这一现象的产生依赖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不少大学生并不需要过早地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与就业相比,学校生活轻松很多,不用为生计而奔波,不用承受来自社会各界的评判和压力。为此,他们宁愿提前承担考研焦虑。

自我进化:

大学生对自身学业水平有更高要求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这里所讨论的是大学生纯粹的,不出于功利目的的自我发展需求,不是被诸如上述环境因素所裹挟刺激后产生的“伪需求”。根据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这五个需求层次,并且当基础层次得到满足后,该需求便不再活跃,个体就开始关注到更高一层的需求。我国如今的生产力水平显然已经保证了大学生的基础需求,因此更多的大学生便对自身的学业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甚至一开始便希望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造诣,而研究生是学术研究道路的必经阶段。此外,随着社会进步,专业愈发细分化,我们更加需要细分领域的研究型人才。因此,考研的焦虑也会提前进入对自我有高要求的大学生心中。

总之,当前大学生由于多种原因而出现了考研焦虑日益提前的现象。首先是网络催化,大学生过早接触到海量的考研信息;其次是社会强化,反映出文凭主义盛行以及社会的竞争加剧;最后是自我进化,大学生对自身学业水平有更高要求。大学生考研焦虑日益提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只要考研动机合理,不妨尽快将这些提前的焦虑转化为切实的行动,争取获得先发优势。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