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14027590号-282

山东大学的百年校史

??近期,网上上关于山东大学校史的讨论有点多,虽说是个老得不能再老的话题了,但还是被人翻出来一遍遍“澄清”,主题只有一个,今天的山大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地?

一种观点认为同名不同源,青岛才是山东大学的正宗血统。另一种观点是官方现在所延续的观点,山大虽有更名、停办、合校、搬迁等变革,但其源于济南。

实际上关于校史争议的话题,也并非只有山东大学一家。比如武汉大学就有是否可以追溯到1893年自强学堂,真有120年校史的说法。又如,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两校校史争端等等。这或许就是大家对高校动不动就是百年,真有那么长历史的共同质疑吧。

好奇之余,我也串接一下,查了一下有关资料,当然这些资料大部分都能在山东大学官网上找到,其余另从其他刊物补充,供大家继续商榷,不当之处,请各位继续补充。

现在的官方校史资料介绍

以下是官网的说法:

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其主体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建校以来,由晚清王朝、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历史阶段。期间曾几度更名,有过停办、重建、合校、搬迁的多次变革。

在2020年10月15日,发布的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号中介绍:

“2021年10月15日,山东大学将迎来120周年华诞。”

官网、校史、人物资料等的记载

其实,再梳理一下官网、对外出版的山东大学校史资料以及相关人物传记等资料,就会对山东大学的具体发展和衍变的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二十四日(公历11月4日),袁世凯上奏光绪皇帝,奏请先在省城设立大学堂。

光绪皇帝于十月初六日(公历11月16日)朱批:

“知道了,政务处暨各该衙门知道单併发”。

奏陈得到清廷的照准后,山东第一个官立山东大学堂于十月正式开学。

到1904年1月,改称山东高等学堂。1911年改称山东高等学校。

1914年10月,学校停办,师生转入了山东公立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1920年3月,由矿业实习所更名山东公立矿业专门学校)、医学(1915年9月成立医学讲习所,次年改省立医学专门学校,1920年正式命名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等六个专门学校。校舍由法政专门学校使用。末任山东高等学校校长丁惟椽接任商业专门学校校长。

1926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后。6月,山东省政府合并六个专门学校组建省立山东大学,王寿彭任校长。设立文、法、工、农、医五科(院)十三系,学生1088人,教师数量达到330余人。

1924年8月,私立青岛大学创办,高恩洪任校长。1925年直奉战争再起,直系失败,高恩洪下野,学校濒于倒闭,校董会公推山东省议长宋传典接任校长,勉强维持。1928年北伐军进抵山东后,奉系败逃,学校经费逐渐断绝停办。

1928年,日军侵占济南后,省立山东大学开始停办。当时山东省政府迁至泰安,同年8月,国民政府根据山东省教育厅报告决定在省立山东大学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在泰山红门宫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时任山东省教育厅长的何思源为筹备会临时主席。1929年4月,日军撤走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迁回济南。

在许志杰编写的《山大故事》(2013年版第36页)一书中提到,当时在青岛休假的蔡元培住到了已经停办的私立青岛大学宿舍内,对青岛的环境、气候大加赞赏。认为济南四省通衢,是兵家必争之地,受战乱影响严重,不宜开办学堂。因此,建议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可少受战乱影响。

1929年6月,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并在济南省立山东大学校部召开了筹备会议,决定将省立山东大学、私立青岛大学两校的师生、校产、校舍合并成立国立青岛大学,会后何思源、赵太侔、王近信赴青接收私立青岛大学校产。7月,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又在青岛汇泉大饭店召开了筹备会议,确定了系科设置、院系人员、经费筹措、招生工作、开学日期以及设工厂和农业试验场于济南等事项。

在1930年5月的国立青岛大学的组织规程第一条中这样记载“本大学设于青岛,定名为“国立青岛大学”,但于必要时得设学院、学系、专科及工厂试验均于济南”,可见当时的山东大学开始实行青岛、济南两地办学。同月,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再度于济南召开会议,确定学校行政、教务、各院长人选,经费预算,教师待遇,新生入学和旧生编级问题。

1930年9月20日,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杨振声任校长。第一年先开设文、理两学院,有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化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七个系。不过,在学校组织规程中明确规划有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理学院(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系及其他学系)、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系、教育行政系、乡村教育系及其他学系)。

对于上述在济南筹备的国立山东大学后改至青岛筹备成立国立青岛大学,1931年出版的《国立青岛大学一览 民国二十年度》第五页校史概要篇有明确记载。

1932年9月,国民政府将国立青岛大学改称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文学院、理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停办,增设工学院(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两系),在济南设立农学院(位于今洪家楼校区,分研究、推广两部,未招收本科生。1958年,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往济南时,已经独立为山东农业学院,给山东大学腾出校区后迁往了泰安,即现在的山东农业大学前身之一)。

网络上的分歧正是从这一时间节点开始

1934年9月24日,《“国立山东大学”周刊》发表的《本校举行四周年纪念及始业式》一文中刊载了蔡元培的讲话,有观点认为,蔡元培讲话中并没有提及省立山东大学,那么问题就来了……?谁是正宗?

现摘录部分如下:

“第一次开学典礼的时候,我正在青岛,所以能够得到参加。今天是山大四周年纪念,我又在青岛,也能得到参加的机会,所以我觉得非常高兴。四年前是创办的时候,仅仅是建设的开始,经过了四年的功夫,竟有了如此的设备,这不能不归功于学校当局的努力。”

但这种解读是否正确,请各位商榷。在1929年8月3日,国立青岛大学筹备过程中,蔡元培因办校经费迟迟未能落实,曾致信吴稚晖请其代催经费,信中写到:

“山东旧有山东大学,又有私立青岛大学,现教育部取消两大学,而设一青岛大学,似乎又多设一大学,而实则并两为一也。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之关系甚大,其经费预算年60万元,拟请中央政府及省政府各出24万元,而市政府与胶济铁路各出6万,省政府因旧出各专门学校费本有28万元,后即移作山东大学经费,减去4万,本无问题……”

通过这段书信,应该可以看出其中“并两为一”的意思了,而且对于办校经费,其中,山东省政府早先拨款给六所专门学校的经费,直接就移作了山东大学经费。

在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后,是年9月26日,天津《大公报》以《青岛大学成立典礼志祥》为题报道,其中提及了蔡元培讲话内容:

“……政府所以设大学于青岛,实以青岛有文化中心的资格,……山东为古代文化最发达之所,在昔伯禽治鲁,太公治齐,战国时稷下为学者荟聚之地,所以教育部决定设一国立大学于山东境内,乃归并前山东大学及私立青大而设诸青岛。”

山东大学虽然改称国立,但是根据校史资料和朱玉湘的《赵太侔办学思想诌议》等介绍,当时各省的大学,名为“国立”,其经费来源实际上是主要靠地方拨款。在1930年时,学校预算60万元,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各出24万,青岛市政府和胶济铁路局各出6万。但这些办学经费不及中山大学的零头(170万),武汉大学的一半(130万)。

1982年出版的《山东大学校史》中记载为“1930年,预算48万,教育部和山东省实付44.8万,其中,教育部拨款4万,山东省拨款36万,青岛市拨款3.6万,胶济铁路局拨款1.2万。……1931年学校……,预算59万元,除地方负担40.8万元外,教育部应拨款18.2万元,但因教育经费被压缩,教育部无法承担,…引起教师罢教一月之久。……1932年以后,青岛市政府和胶济铁路局借口开支过大,入不敷出,不再拨给经费”,当年预算66.8万元;1933年,预算74万元;1937年,达到93万元。

1936年初,韩复渠因对国立山东大学学生运动不满,为控制山东大学领导权,借故将每月经费缩减一半,使学校经济陷入困难。3月,校长赵太侔因学校经费困难无法解决,加上学生的反对,向教育部请辞。8月,时任山东省政府委员林济青(曾任私立齐鲁大学代理校长)来校任代理校长。

1937年11月,因战事波及山东,学校先内迁安庆,又内迁万县、重庆。图书、仪器、案卷分三批运出,途中损毁严重。青岛沦陷后,校舍为日寇所占,未能运出物资被焚毁。1938年3月,教育部下令“国立山东大学暂时停办”,师生以及仪器、图书等物资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及其他大学。6月,免去林济青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职务。至此,国立山东大学告一段落。

抗战胜利后,1946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恢复国立山东大学,收回被美军占领的一部分校舍。设置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十四个学系(注:1981年版校史记载为五学院十六系)。赵太侔再次担任校长。是年10月25日正式开学。当时山东境内有在国统区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和在解放区临沂的山东大学(1945年8月成立)。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1950年,山东大学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是全国最早招收培养研究生的高校,截至1965年,共培养研究生152名。

1951年3月,国立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解放前创建的华中建设大学和在临沂创建的山东大学整合而来。合并之初在潍县,济南解放后迁入济南,1950年冬迁青岛)合并成立新山东大学,华岗任校长。1981年版校史

中记载,这时期的山东大学除原有院系外,又增加了政治和艺术两个直属系,共五学院十八系。学生2366人,教师486人。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开始调整。山东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政治系、艺术系等先后调出,同时接收齐鲁大学的中文、历史两个学科。

在许志杰编写的《山大故事》(2013年版)一书中,专门有一个篇章提到了“1958年山大由青岛迁往济南的前后事”。1954年时,因高教部拟调整高等学校的布局,经国务院批准,将沿海某些高等学校内迁和增加新的专业,当时决定把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往河南郑州。1955年8月14日,山东大学派总务长刘椽、总务处主任秘书董树德赴郑州,分别任河南大学建校办事处正、副主任。到了1956年5月16日,高教部经过审慎研究,决定批准山东大学不迁往郑州,仍暂留青岛,条件成熟时迁往济南,改为由山大派人去郑州筹建一所新的大学,并给以师资支援。“这应该是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往济南最早的预案”。

1958年7月,山

东大学划归山东省领导管理。

1958年8月,成仿吾任山东大学校长。10月,山东大学迁校济南,只有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6个系。1959年后,又陆续恢复了外语系(曾于1956年撤销),新设了政治系。(见宋荐戈、李冠英、张傲卉著的《成仿吾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07页,1997年出版)

到1965年时,学校增至十个系,在校学生已经达到了4266人,教职工1340人,图书120万册。

1977年,山东大学归属教育部领导。

1998年6月17日,山东大学正式列为211工程项目院校。

到1999年底,山东大学共设有13个学院,40个系,48个本科专业,65个硕士点,25个博士点。

2000年7月22日,原山东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原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大学。

2012年10月4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一期地平整工程正式开工。2016年7月,青岛校区一期工程投入使用。9月,法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六个学院搬迁青岛校区。

关于学校的创建时间

另外,在1981年出版的《山东大学建校55周年特刊(1926~1981)》中,根据时任校长吴富恒的讲话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山东大学的55周年校庆是以1926年省立山东大学成立时间为起点,校庆日还是延续着在青岛时期国立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合并后确立的3月15日。

不过他的讲话中也提到了“如果算起他的前身山东省立农、工、矿、医、法、商六个专门学校,以及私立青岛大学,历史则更长一些,可以追溯到七十多年。”

当时,山东大学在校学生规模已经发展到5000余人,教师1160名。

在1981年版的《山东大学校史资料第一期》附记中注有:

“过去提山大创建于1926年,是指1926年在济南重建的山东大学而言,这种提法不确。实际上,山东大学的历史应从1901年的官立山东大学堂开始算起。到现在已经整整八十周年了。……”

在史若平教授发表的《山大建校“百年”的来由》一文中,开头就提到

“在20世纪80年代,山东大学的建制沿革一直记载成立于1926年,即省立山东大学,校址济南,由原山东省立法政、农业、商业、工业、矿业、医学六个专门学校合并而成。1928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1981年春山大校庆,学校的建制沿革仍然记载为“1926~1981”,建校55周年。”

而正是这一年,作者在大明湖畔的省图旧址发现了《山东高等学校建制沿革记略》,发现了山东大学堂自1901年创建,1914年停办的历史。加上后来在首都图书馆查阅到了袁世凯的《奏办山东大学堂折》汇编排印件(原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及1935年“国立”编译馆出版的《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一书,这些史料对山东大学堂的兴办及后来六个省立专门学校,再到后来合并成立省立山东大学的历史进行了系统阐述。

山东大学校庆节日的调整

根据1986年出版的《山东大学校史》介绍,在1951年3月19日,山大师生员工2500人隆重集会,庆祝国立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校成功。华岗校长作了《合校方案和山大前途》的报告,确定了3月15日为校庆节。在1981年的校庆55周年时也同样是在3月15日。后来,根据网上媒体公开报道来看,在2001年的百年校庆中,已经将10月15日确定为校庆日了。

发表评论

|京ICP备18012533号-223